

如果你真正明白以上是孩子們內心交戰時,用作粉飾恐懼的心理催化過程,那你一定會與我那樣,從此以後只會以憐愛的心腸來解讀他們所謂表層的不良行為。我曾訪問過孩子們(小學與中學生),當被家長責備後最感恐懼的頭三件事有那些,他們說出三種﹕第一種是把痛苦與自己緊緊連在一起,若感受不到痛苦感時反有不自在的反應;第二種是害怕失去自己所重視的親人愛錫;第三種是害怕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最終喪失自我。我認為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家人能用輕鬆心情來面對彼此的犯錯,尤其對做錯事的孩子們,此刻最重要的是獲得安慰後才能重新得力。
我曾幫助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女孩,與她對話時,她表達的每句句子中,每說出四個字會停兩秒,聲線近乎只有她自己才能聽到。在我眼前的她,縱然猶如一個弱不禁風的脆弱及瘦削的小女孩,但我總相信她一定有解困的能力,只是她從來沒有自我發現而已。後來,她說常被爸爸責罵,因常帶個空袋去學彈琴。我問她如何幫助自己不會遺忘,她用了5分鐘時間也想不到。我發現她因為習慣收聽並相信父母慣性提示的聲音是唯一不會遺忘方法,從而欠缺「可能有其他方法去改善」的想法。
故此,我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催逼表面看似思考比較遲緩的孩子,因你會連她僅有的信心也「催」走。最後,我選擇告訴一個有漏洞的方法給這女孩子,好讓她作修正﹕ 「不如將『帶琴書』三個字寫在琴袋上,好嗎?」「這樣會整花了琴袋,我想寫在紙上,然後貼在大門當眼處。」最後,我們互相以微笑對望,我以肯定的眼神來慶喜她成功了。
耶穌對他說:「『如果你能』?— 對信的人,什麼都能!」孩子的父親立刻喊著說:「我信!但我的信心不夠,求你幫助我!」〈馬可福音9﹕23-24〉
💡想收取我們最新輔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