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家庭正面對的高度考驗,就是一家人的抗逆能力到底能否發揮互補的效應。為何有些家庭難於培養抗逆能力?我認為其一原因,是一家人甚少在生活細節的矛盾上作互動式的客觀討論,所以,當他們在解決問題時只認為自己的判斷、選擇就是最好時,人會因主觀而自困,無法享受多樣性所帶來豐富的美好。但又如何建立一家人有客觀討論的氣氛呢?依我觀察及聆聽眾多的面談情境中,發現最重要是放下「誰錯誰對」的執著立場,而以增加了解對對方仍未明白的部分,而不是搜集資料來證明對方是錯為目標,這不但無助關係的進步,反之讓原本良好的動機也被這場爭拗所打消了。舉例,當我教三歲姨甥女做功課時,發現她在發呆,而手拿住鉛筆放在枱底,後來發現她把枱底畫花了,此刻,我提醒自己要保持平和但認真的語調與她開始對話,「請你現在停下所有工作,看看枱底發生了甚麼事?」「我不看,我不想看…。」她用大聲叫嚷兼發脾氣,三秒後便嚎哭。作為家長的你可能旋即怒火攻心,因她做錯事卻反過來先發制人,這是甚麼道理呢?請記得,我們心中應常存一個想法﹕孩子這樣一定有原因。於是,我告訴她這失控行為的原因,「你好害怕我會大聲罵你做錯事,所以你大哭,係咪咁呀?」她立即點頭並伸手捉住我的手。「你放心,我不會罵你的,因為好想讓我們一起了解你畫花張枱的原因。」她隨即收起眼淚,平靜聆聽。「你因為眼瞓,不能集中精神,於是在枱底畫畫來解悶,係咪咁呀?」此時,當她的感受及需要被了解時,自動向我道歉,並承諾不再如此作,以及會自行把枱底清潔乾淨。
常見家長對孩子說﹕「因為我太愛你才罵你。」但這不能讓孩子順服及明白事理,因人性的自我會否定你這份偉大的愛,而真正能使人「心服口服」的是平日行事為人的好榜樣。其實,堅持不吵架而與孩子保持平心靜氣的討論,才是建立良好關係的核心所在。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馬太福音 5:15〉